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帶來了古聊城的興盛,商賈云集的運河碼頭兩岸會館林立。其中,最大最精美的當屬山陜會館。曾經紅極一時的山陜客商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奮斗足跡和故事,它也成為清代聊城商業(yè)繁榮的縮影和見證。
山陜會館位于運河西岸,東昌府古城內,始建于清乾隆八年(1743年),是山西、陜西的商人為“祀神明而聯(lián)桑梓”集資興建的,從開始到建成歷時66年,耗銀六萬零四百六十五兩六錢九分。會館東西長77 米,南北寬43米,占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。整個建筑包括山門、過樓、戲樓、左右夾樓、鐘鼓二樓、南北看樓、關帝大殿、春秋閣等部分,共有亭臺樓閣160多間,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山陜會館整個建筑布局緊湊,錯落有致,連接得體,裝飾華麗,堪稱中國古代建筑的杰作。走進會館,庭院西側的關帝殿位于整個會館的中心,殿前檐下懸掛著“大義參天”的巨幅木匾,大殿石柱正面刻有歌頌關羽的楹聯(lián):“偉烈壯古今,浩氣丹心,漢代一時真君子;至誠參天地,英文雄武,晉國千秋大丈夫”。復殿中供有關圣帝君、關平和周倉3 尊雕像。關圣帝君神像高3米,身穿刺繡滾龍袍,鎏金冠旒,威麗端正,儼然帝王形象。
庭院南北兩側是看樓,平時商人都在兩側的看樓看戲,院子中間則空著一大片空地。據介紹,山陜商人對關帝非常敬重,中間的位置要留給關帝看戲的,不能擋住關老爺的視線。
庭院內有兩棵古槐,據介紹這兩棵樹的樹齡已有560年,而山陜會館只有270年歷史,所以是“先有古槐,后有會館”?;睒涔艜r被譽為富貴樹,所以商人們當年以兩棵古槐中間定線建館。因此,會館的方位非常特殊,坐西朝東。東方代表紫氣東來,會館大門正對運河水,水則生財,預示著財源滾滾而來。
會館內多處建筑體現(xiàn)山陜商客經商理念。商人講求條理和高效率。會館后面的樓門和樓梯非常窄,只容得一人通過。晉商勤儉節(jié)省,從不把樓梯修得十分寬敞,以省出更多的面積
用于居住。
樓梯很窄,所以右側門上寫著“登階”,左側門上寫著“樓步”,無論上樓下樓,大家都遵循靠右行走的禮儀,上樓時從“登階”上去,下樓時從“樓步”出來。講禮儀、守秩序,這樣才能減少內耗,效率才會更高。
除此之外,會館內還建有16通碑碣。碑文詳細記載了山陜會館歷次維修建設和花費情況,碑陰還刻有各商號名稱及其捐銀數量,共2888 家商號,最多的捐了1373兩,最少的只捐了一文錢。一文錢也是心意,都是功德,一視同仁,全都刻在碑上。